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山西大学2015年行政工作要点
更新时间:2015-04-23 点击数:
2015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抓住综合实力提升的机遇,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启动综合改革,深化内涵建设,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取得建设区域特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成效,为“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凝聚共识顶层设计,明确改革发展方向
1.全面启动学校综合改革。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省委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凝聚改革发展共识。成立学校综合改革领导组,制定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改革总体思路、改革任务、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向教育部、省政府申请成为地方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山西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科学编制学校、部门、院(系)、所(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完善结构理顺关系,推动依法依规治校
3.认真完成章程制定工作。积极完善《山西大学章程》和《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权力边界,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运行机制。争取5月前完成章程修订,下半年通过政府审核并正式发布实施。以大学章程为导向,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审核,维护制度的相互衔接和统一,不断完善行政制度体系。
4.不断健全决策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维护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师生代表和职能处室列席会议制度,实施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和法律咨询制度,进一步提升议事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修订学校教代会制度,强化二级教代会的作用,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成立校院二级学术委员会,支持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发挥重要作用。
5.深入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修订学校信息公开目录,研究制定部(处)、院(系)等二级单位信息公开办法,推行重大信息必须公开制度。完善信息公开专题网站,建设办公系统移动客户端,将网络建设为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修订和发放教师、学生手册,将相关制度流程集中汇编,丰富信息公开载体。强化信息公开责任制,将公开情况纳入单位任务考核体系。
三、深化内涵创新机制,凸显核心竞争优势
6、抓紧实施重大专项工程。积极与政府协调,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在各相关学科论证的基础上,完成新校区单体建筑设计。与省、市政府、银行和企业密切联系,广泛发动校友资源,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力争上半年完成征地、总体规划深度设计、单体建筑设计工作,下半年开工建设。积极开展《提升综合实力2015年资金建设规划》申报工作,认真编制资金规划,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制定提升综合实力项目考核评价方案,对2012-2015年提升综合实力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自评。
7. 积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融合,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面启动以“学位授权点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实施学科点建设的预警机制,推动我校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完成9个专业学位点的合格评估工作,开展新的专业学位授权的论证工作。制定《学科建设及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考核管理。制定科研团队的发展规划,构筑多学科联合的创新团队。
8.着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校院联动、以院为主”,落实基层单位人才引进工作责任。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结合学科特点提高博士引进的针对性,加大工科博士引进力度。全年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5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0人。加大本土人才培育支持力度,力争在“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启动“中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工程”,3年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100人左右。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所进修、访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9.积极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将本科专业数优化到70个左右,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推进本科招生制度改革,个别学科试行大类招生。实施宽口径大类培养模式,进一步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进行“翻转式课堂”教学的探索。加强物理国家基地班和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本科生出国留学支持力度,扩大本科生出国留学规模。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特别是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创新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推进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建立青年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创业孵化园建设,采取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与市场开发并举,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帮扶学生就业。
10.持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完善博士招生选拔机制,争取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试行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力争通过硕博连读方式录取博士比例提高到2/3。制订《山西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推进专业课题库建设,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提高生源质量。强化导师招生资格审核,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启用新的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推进研究生跨学科选课和个性化培养。启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遴选4-6个一级学科开展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落实专业实践环节,进一步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学研协同培养。加强和改进学位论文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工作,完善学位论文检测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扩大培养单位的自主权,强化自我管理和质量自律意识。做好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工作,强化研究生能力培养。
11.努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创新科研管理,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争取科研经费达到3亿,其中,理工科经费达到2.6亿,社科经费达到4000万。组织申报并争取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争取突破100项,文科国家级课题争取达到50项。力争获得国家科技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4项。自然科学论文总数争取达到1000篇,其中SCI论文达到500篇,SCI高区论文超过100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争取达到1100篇,其中CSSCI期刊收录论文达到600篇,一A级以上论文超过100篇。专利申报数超过200项,成果转化达到30项。力争建成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或工程中心1个。
12.深化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建成3-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推动山西大学能源研究院项目开工建设。探索建立“一园四区”(即山大校区-太原高新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科技创新城)的科技园发展模式,力争科技园入孵企业达到50家,积极组织园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新的上市公司。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力争推广转化10-30项科技成果,依托园区企业立项10-20项重大目标产品。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智库4个,提交咨询报告100篇。打造“名篇、名剧、名家”,推动我省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
13.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和干部职数,进一步明确岗位责任,完善校内人员合理流转机制,建立系统科学的人事管理体系。完成“吃空饷”治理工作,对在编脱岗人员严格按照政策处理,盘活编制存量。扩大基层单位发展自主权,选择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学院进行改革试点。完成第二轮岗位聘用工作,对大东关校区教职工的岗位合同进行重新核签,统一实施岗位聘任。试行教师预聘制度,创新人才聘用形式。
14.健全分类评价考核机制。制定《山西大学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基础研究评价要突出学术创新价值,自然科学研究要探索引入国际同行测评,人文社会科学要进一步修订论文期刊分级标准。应用研究要突出产出效益,自然科学要着重建立工科评价体系和技术转化评价体系,人文社会科学要着重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报告和音体美外等特色学科的评价体系。按照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工程型等分类,制定不同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保持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导师遴选等评价标准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基于学科特色的分类评价体系。
四、优化配置科学管理,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15.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完善大型仪器中心运行机制,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水平。扩容高性能计算平台,满足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等更多学科需求。强化固定资产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启用公房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三维电子地图,探索建立公房有偿使用的自我约束机制。推进学校统一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
16、努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财务保障能力,争取全年经费收入达到16亿元。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执行力度,规范经费预算与支出。构建项目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增强财务保障能力。建立会计人员委派制度,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服务水平。
17.扎实推进工作督促落实。建立重点工作定期反馈和通报制度,强化决策执行力。加大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及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力度。强化新校区建设、招生考试、科研经费、师德师风、评先评优、基建维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检查监督,强化责任追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严格目录内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采购工作,提高采购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8.着力抓好重点民生工程。依法合规推进1-10#楼拆迁改造工作,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学生公寓、美术学院实验室扩建工程,大东关校区教学实验楼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做好智达实验小学合作办学、学术交流中心承包经营等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防护体系建设,完善危机干预和应急机制。完成教职工和妇科体检工作,加强大东关校区门诊部建设。
19.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家属区、大东关校区实验楼物业化管理,探索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径。优化校园智能交通系统,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加大实验室、家属楼等重点消防部位监控,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高标准启动“天眼”工程。强化“平安校园”建设,维护坞城校区、大东关校区安全平稳运行。推进校园“一卡通”在两个校区的全覆盖,实现数据互通。实现图书资源通借通还服务,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加强校史研究和资料收集。提升资产经营水平,促进学校资产保值增值。
20.积极促进对外合作交流。改革外事工作管理体制,推行外事工作学院化。与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推进音乐孔子学院建设。稳步增长留学生规模,年度招收留学生人数力争达到200人。筹备成立加拿大校友会、电力系统校友会以及天津、青岛、广州校友会,开展“校友论坛”活动。通过“一省一校”高校协作联盟、省部共建高校工作会等平台,与兄弟院校加强交流合作。
一、凝聚共识顶层设计,明确改革发展方向
1.全面启动学校综合改革。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省委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凝聚改革发展共识。成立学校综合改革领导组,制定学校综合改革方案,明确改革总体思路、改革任务、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积极向教育部、省政府申请成为地方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2.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山西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科学编制学校、部门、院(系)、所(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完善结构理顺关系,推动依法依规治校
3.认真完成章程制定工作。积极完善《山西大学章程》和《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权力边界,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运行机制。争取5月前完成章程修订,下半年通过政府审核并正式发布实施。以大学章程为导向,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审核,维护制度的相互衔接和统一,不断完善行政制度体系。
4.不断健全决策管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维护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师生代表和职能处室列席会议制度,实施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和法律咨询制度,进一步提升议事效率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修订学校教代会制度,强化二级教代会的作用,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成立校院二级学术委员会,支持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发挥重要作用。
5.深入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修订学校信息公开目录,研究制定部(处)、院(系)等二级单位信息公开办法,推行重大信息必须公开制度。完善信息公开专题网站,建设办公系统移动客户端,将网络建设为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修订和发放教师、学生手册,将相关制度流程集中汇编,丰富信息公开载体。强化信息公开责任制,将公开情况纳入单位任务考核体系。
三、深化内涵创新机制,凸显核心竞争优势
6、抓紧实施重大专项工程。积极与政府协调,加快推进新校区建设。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在各相关学科论证的基础上,完成新校区单体建筑设计。与省、市政府、银行和企业密切联系,广泛发动校友资源,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力争上半年完成征地、总体规划深度设计、单体建筑设计工作,下半年开工建设。积极开展《提升综合实力2015年资金建设规划》申报工作,认真编制资金规划,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制定提升综合实力项目考核评价方案,对2012-2015年提升综合实力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自评。
7. 积极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融合,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面启动以“学位授权点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实施学科点建设的预警机制,推动我校学位授权点的动态调整。完成9个专业学位点的合格评估工作,开展新的专业学位授权的论证工作。制定《学科建设及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考核管理。制定科研团队的发展规划,构筑多学科联合的创新团队。
8.着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校院联动、以院为主”,落实基层单位人才引进工作责任。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结合学科特点提高博士引进的针对性,加大工科博士引进力度。全年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50人,其中高层次人才50人。加大本土人才培育支持力度,力争在“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启动“中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工程”,3年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100人左右。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所进修、访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9.积极创新本科生培养模式。将本科专业数优化到70个左右,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推进本科招生制度改革,个别学科试行大类招生。实施宽口径大类培养模式,进一步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进行“翻转式课堂”教学的探索。加强物理国家基地班和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本科生出国留学支持力度,扩大本科生出国留学规模。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特别是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创新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推进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建立青年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创业孵化园建设,采取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与市场开发并举,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帮扶学生就业。
10.持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改革。完善博士招生选拔机制,争取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试行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力争通过硕博连读方式录取博士比例提高到2/3。制订《山西大学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办法》,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推进专业课题库建设,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提高生源质量。强化导师招生资格审核,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启用新的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推进研究生跨学科选课和个性化培养。启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遴选4-6个一级学科开展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落实专业实践环节,进一步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产学研协同培养。加强和改进学位论文校外专家匿名评审工作,完善学位论文检测管理办法。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扩大培养单位的自主权,强化自我管理和质量自律意识。做好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工作,强化研究生能力培养。
11.努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创新科研管理,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争取科研经费达到3亿,其中,理工科经费达到2.6亿,社科经费达到4000万。组织申报并争取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争取突破100项,文科国家级课题争取达到50项。力争获得国家科技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4项。自然科学论文总数争取达到1000篇,其中SCI论文达到500篇,SCI高区论文超过100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争取达到1100篇,其中CSSCI期刊收录论文达到600篇,一A级以上论文超过100篇。专利申报数超过200项,成果转化达到30项。力争建成国家级工程实验室或工程中心1个。
12.深化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8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建成3-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推动山西大学能源研究院项目开工建设。探索建立“一园四区”(即山大校区-太原高新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科技创新城)的科技园发展模式,力争科技园入孵企业达到50家,积极组织园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培育新的上市公司。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力争推广转化10-30项科技成果,依托园区企业立项10-20项重大目标产品。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智库4个,提交咨询报告100篇。打造“名篇、名剧、名家”,推动我省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
13.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合理设置机构和干部职数,进一步明确岗位责任,完善校内人员合理流转机制,建立系统科学的人事管理体系。完成“吃空饷”治理工作,对在编脱岗人员严格按照政策处理,盘活编制存量。扩大基层单位发展自主权,选择水平较高、基础较好的学院进行改革试点。完成第二轮岗位聘用工作,对大东关校区教职工的岗位合同进行重新核签,统一实施岗位聘任。试行教师预聘制度,创新人才聘用形式。
14.健全分类评价考核机制。制定《山西大学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基础研究评价要突出学术创新价值,自然科学研究要探索引入国际同行测评,人文社会科学要进一步修订论文期刊分级标准。应用研究要突出产出效益,自然科学要着重建立工科评价体系和技术转化评价体系,人文社会科学要着重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报告和音体美外等特色学科的评价体系。按照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工程型等分类,制定不同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保持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导师遴选等评价标准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基于学科特色的分类评价体系。
四、优化配置科学管理,提升服务保障水平
15.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完善大型仪器中心运行机制,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水平。扩容高性能计算平台,满足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等更多学科需求。强化固定资产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启用公房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三维电子地图,探索建立公房有偿使用的自我约束机制。推进学校统一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
16、努力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财务保障能力,争取全年经费收入达到16亿元。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执行力度,规范经费预算与支出。构建项目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增强财务保障能力。建立会计人员委派制度,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服务水平。
17.扎实推进工作督促落实。建立重点工作定期反馈和通报制度,强化决策执行力。加大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及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力度。强化新校区建设、招生考试、科研经费、师德师风、评先评优、基建维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检查监督,强化责任追究。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严格目录内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采购工作,提高采购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8.着力抓好重点民生工程。依法合规推进1-10#楼拆迁改造工作,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学生公寓、美术学院实验室扩建工程,大东关校区教学实验楼完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做好智达实验小学合作办学、学术交流中心承包经营等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防护体系建设,完善危机干预和应急机制。完成教职工和妇科体检工作,加强大东关校区门诊部建设。
19.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家属区、大东关校区实验楼物业化管理,探索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新路径。优化校园智能交通系统,加强交通秩序整治。加大实验室、家属楼等重点消防部位监控,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高标准启动“天眼”工程。强化“平安校园”建设,维护坞城校区、大东关校区安全平稳运行。推进校园“一卡通”在两个校区的全覆盖,实现数据互通。实现图书资源通借通还服务,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升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加强校史研究和资料收集。提升资产经营水平,促进学校资产保值增值。
20.积极促进对外合作交流。改革外事工作管理体制,推行外事工作学院化。与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推进音乐孔子学院建设。稳步增长留学生规模,年度招收留学生人数力争达到200人。筹备成立加拿大校友会、电力系统校友会以及天津、青岛、广州校友会,开展“校友论坛”活动。通过“一省一校”高校协作联盟、省部共建高校工作会等平台,与兄弟院校加强交流合作。